工作简报

安徽人大信息

当前我省沿江棉花主产区

遭遇严重困难亟待重视

    安庆市人大代表、望江县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李权生;安庆市人大代表、宿松县汇口镇同马社区党总支书记桂敬炉联合反映,望江县、宿松县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产棉区和全国优质棉生产出口基地、新兴纺织产业基地,棉花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两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及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棉花生产面积和产量急剧下滑,棉花价格下跌猛烈,植棉收益远低于棉农预期水平,收入锐减;植棉扶持弱化,市场信心难以提振;传统优势棉区不复存在,棉花产业链萎缩,人工精耕细作夺高产的传统植棉技术受到挑战。我省沿江棉花主产区总体形势极为严峻,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近年来,为保护棉农利益,国家从2011-2013年连续三年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敞开收购棉花。2014年,国家再调整棉花收购政策,完全放开内地棉花市场,棉花籽棉收购价格一路跌到6元/公斤以下,为近年来最低。新政策出台快、变幅大,企业、棉农应变不及,反响强烈,尤其是棉农的心里预期仍维持上年籽棉价位,面对2014年棉花价格大跌猝不及防。虽然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决定除在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外,对内地主产棉区给予每吨2000元的紧急补贴,但由于棉价下跌太多,加之补贴公布时间太迟,植棉收益远低于棉农预期,仍难以提振棉农植棉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不足,植棉成本持续提升。当前农业生产收益不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方面,从目前农业劳动力资源看,植棉劳力多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年人,加之当前沿江棉花种植模式暂时仍难以全程机械化操作、投工投劳大,劳动力成本飙升,即便是籽棉价涨至10元/kg甚至更高,依然无法调动棉花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粮大户依靠机械化集中成片种植粮食,工商资本进驻农业又大力推动果蔬高效种植,地租上涨,进一步打压了棉花生产。如望江县目前种棉面积14.1万亩,同比下降11.7万亩,逼近上世纪80年代初的种植水平。宿松县植棉面积今年预计同比缩减50%-70%,甚至更高。 

    (三)棉花市场有价无市,购销双方持续观望。以宿松为例,2014年平均植棉总收入仅1449元/亩,扣除投入成本1377(其中物化成本467、人工成本910)元,亩收入仅72元,同比减少434元/亩,效益同比下降85.77%。按沿江洲区现行土地流转价格600元/亩推算,植棉大户租赁土地种植棉花将每亩亏损500多元,植棉人工成本逐增、收益断崖式下降,导致绝大部分棉农将已采摘的棉花存放在家中而不敢售棉。另一方面,受国家棉花产业政策调整及下游纺织行业复苏乏力、用棉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轧花企业失去国家临时收储“托底”,市场与经营风险加剧,普遍谨慎收购,甚至部分企业至今仍不准备收购,购销市场如一潭死水,棉农与企业相互博奕,等待观望成了他们的共同选择。 

    (四)“异性纤维”超标严重。据实地调查和走访得知,在棉花收获季节,大部分棉农不按标准化生产要求,使用布袋和竹篓统一采摘,普遍违规用塑料编织袋拣装籽棉;晒、储、装、运过程中对毛发等异性纤维混入也很少予以防范,造成“三丝”污染严重,且已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土壤恶化 ,早衰现象严重。沿江棉田大多实行“油(麦)棉两熟”种植,长期免耕。据调查绝大部分洲(圩)区棉田,自上世纪90年代初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以来,近20年来基本未进行翻耕,大量使用除草剂,单一施用化肥,很少或不施农家肥和其它有机肥。连续多年的高生物学产量从棉田产出,使土壤有机质严重消耗,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从而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浅,棉花根系难以下扎,根群分布浅,易倒状,抗灾能力极差,保肥、保水能力弱,肥料利用率低。随着生产资料的涨价,棉农对棉田投入的减少,导致土壤缺钾、缺硼普遍,容易造成棉花生育中后期的早衰,严重制约了产量的提高。 

    (六)产业链萎缩,经营风险加大。随着沿江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兴起,曾经属于第一支柱产业的棉花种植产值占经济总量已很少,地方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程度已与粮食生产不可同日而语,多年十分活跃的棉办、棉花协会、经纪人大多有名无实。在当前棉花量价齐跌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贷款意愿普遍不强,棉花种植和加工产业之路越走越窄、越行越难,部分棉花种植大户、企业和经纪人纷纷退出棉市,棉花产业链萎缩。 

    建议:

    (一)制订完善新的扶持政策,提振植棉信心。国家对种粮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每亩达100元以上,并出台最低保护价等一系列优惠奖励政策,而发展棉花生产仅15元/亩良种补贴,对棉花生产和农民增收无实质性促进作用;2015年起国家内地棉花价格补贴最高上限每吨不超过2000元。因此,要加大对棉花良种补贴幅度,增加种植、产量和品质补贴标准,增设棉花全程机械化专项补贴,并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棉大户倾斜,以提振棉农植棉信心。

    (二)创新种植技术,提升植棉收益。加紧棉花高产创建模式攻关,以适合当前农村形势的轻简集成技术为重点实施内容,尤其围绕开展全程机械化直播密矮早栽培等课题攻关,重点突破机械化采摘瓶颈,减少植棉用工成本。加大投入,尽早安排麦(油)后机械化直播栽培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重点围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奖代补,集中连片示范推广,走“技术+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之路,以示范区为样板,促进传统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三)合理布局,调优种植结构。把棉花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产质并重、增加效益”上来,依据国家棉花发展宏观战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沿江资源禀赋,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宜棉则棉;出台相应措施激励当地优质棉花的品质提升,加强相关部门合作,培育良种,为本地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棉花市场监管,加速产业市场化建设。随着棉花市场完全放开,棉花种植、收购、加工、流通等面临问题多。应由政府牵头,组建棉花市场协调机制,稳妥化解各方矛盾,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棉花市场秩序;同时,引导棉花加工企业走精深道路,扭转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用棉与产量倒挂的局面,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从源头上降本、保质、提效,加大棉花全产业链建设。 

    (五)加快组建地方棉花生产协会。棉花协会在组织棉农、沟通企业、信息反馈、调查统计、预警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把广大棉农和以种植棉花为主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棉种生产经营加工企业、纺织企业,以及与棉花生产经营有关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组织起来,组建棉花生产协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六)建立棉花预警预测机制。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滞后性,农民缺乏科学的信息参考来决定生产,容易出现“棉贱伤农”的局面,不利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因此,应尽快建立棉花的预警预测机制,加强棉农生产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让农民及时准确了解国际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理性种植。

安徽省太湖县人大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熙湖路1号 
电话:0556-4186366  传真:0556-4162541
邮箱:thrdxx@163.com
皖ICP备05017185号-1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页面执行速度0.0051秒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