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公厕彰显大情怀
“晚上到文化广场遛弯,水都不敢多喝,就怕自己想上厕所。”……在太湖县弥陀人大代表联络站每月一次的选民接待日活动中,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驻站的人大代表们倒出“苦水”。
驻站人大代表刘和平一边仔细倾听,一边认真记录。接待活动结束后,刘和平立即组织人大代表们到广场周边走访调研。白天,他们走访广场周边的居民,傍晚,与跳广场舞的群众、遛弯的老人拉家常,全方位了解大家的实际需求和建议。短短2天,人大代表们就收集到20余条意见建议。经梳理后,该站人大代表联名在太湖县“智慧人大”平台上提交《关于在弥陀镇文化广场周边选址新建公厕解决群众“如厕难”的建议》。这份饱含民意的建议很快得到弥陀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该项建议列入民生实事工程之中。在镇政府的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多方协调沟通,积极争取4.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建公厕。在建设过程中,该站的人大代表们多次到施工现场开展监督,从选址规划到建材质量,从施工进度到细节设计,全程跟进,确保这项民生工程高质量推进。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外观简约大方、内部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公厕在镇文化广场旁落成。“现在,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的人更多了!”广场舞爱好者王阿姨笑得合不拢嘴,“公厕建起来真是太好了!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必须给人大代表们点个赞!”
“小小公厕,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这座公厕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如厕难’问题,更是人大代表倾听民声、汇聚民意、解决民忧的生动缩影。”弥陀镇人大主席许和建说。
小水渠守护大粮仓
太湖县弥陀镇界岭村花屋组杨树堰项目改造工程一直牵动着界岭人大代表联络站10名人大代表的心。界岭村党总支书记方进是界岭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站长,他积极组织驻站人大代表对该村实施的高标农田项目进行调研。在一次调研活动中,花屋组村民们满脸焦急地向前来调研的人大代表们反映:“杨树堰的堰顶太低,水根本引不进田里。”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到现场了解情况,并与项目施工方沟通联系,最终了解到由于项目设计单位设计不合理,堰顶设计高度不够,压力差太小导致水无法引到田地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联络站将问题反馈到镇人大,在镇人大的积极协调下,镇政府分管领导、设计单位专业人员、花屋组村民代表和驻站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专题协调会。“灌溉用水是粮食保收的‘生命线’,事关乡亲们一年的收成,现在正是农忙时,这个问题要尽快解决!”在联络站的推动下,项目设计单位重新对堰体进行全面细致的实地勘察和科学严谨的分析,反复论证后,最终制定出合理的堰体高度提升方案和优化灌溉系统的规划。
如今,路过改造后的杨树堰只见清澈的水流欢腾而下,沿着渠道蜿蜒流淌,润泽着下方200余亩良田,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展现在眼前。方进感慨道:“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时刻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群众期待,我们的工作才算落到了实处。”
小调解托起大和谐
走进太湖县北中镇玉岭村调解室,“听原委、平怒火、查事实、判是非、解纠结、和为贵”六步工作法的标牌在墙上非常亮眼。镇人大代表、玉岭村党总支书记张承锋认为,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中大有可为。为此,张承锋联合莲花人大代表联络站一同创建“和事佬”工作品牌,聘请了10名近群众、知民情、懂民意的老党员、退休村干部共同担任“和事佬”,从点滴小事入手,将矛盾化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前沿,为基层治理注入“银发力量”。
“老党员、老村干长期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群众也信任他们。虽然是义务工作,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就想着为乡村治理出份力。”张承锋介绍,2024年以来,“和事佬”工作站共接待群众300多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余件。
太湖县各级人大代表始终坚守为民初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民盼,不断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精彩篇章。(李丹)